你好,欢迎来到纯珍 登录】【注册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

珍宝鉴赏

寿山石印石手艺和与艺术如何合奏

2015-01-25来源于:寿山石文化网    作者:

“石迎知音客,艺献鑑赏家”是笔者撰以自娱的得意对联,亦藉此反映当前寿山石市场状况。显而易见,亮丽的各种名石轻易地迎来众多知音,然而艺术却需要更高层次的深入探讨方能使人领会。

 

寿山石的基本论调,“田坑、山坑、水坑”俗称“三坑论”,起源于清代两本著作前后“观石录”。至八十代中国向外开放后,方宗珪、陈石、陈锡铭诸位先生将之延伸为“三山五系”等说法,由此衍生出数十本同类书籍,奠定了寿山石文化学说的初步基础。毫无疑问,寿山石的知名度,在华人领域里,正日益提高,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,随著中国经济不断增长,富裕的人越来越多,造成僧多粥少,供不应求,其未来价值势必扶摇直上,几可断言。以上种种论点,大部份属于寿山石业内通识,部份属于老生常谈。笔者能稍作补充的,无非再三提醒,每一种名石的材质均有优劣之别,而质劣的比例往往大于质优,故收藏者切勿因迷信其名气而贸然作出抉择。

 

至于笔者长期致力推广的石艺之道,其理据源头乃来自“因色取巧”,“一相扺九工”,“巧夺天工”,“何其巧也”,各种因应创作巧雕艺术品所需要的先决条件,以及所产生的震撼效果。巧雕艺术,即石艺也,由来已久,最为脍炙人口的上佳例子,莫过于在台北故宫愽物馆展示的翠玉白菜及五花肉石,后者是否天然奇石,加上人工雕琢,有待考证。由此可见,巧雕艺术的‘何其巧也’,如何备受各方重视的程度,称得上远近驰名,历久不衰,而如今市场上,纷纷利用其他各种天然彩石来演绎成为巧雕作品,例如刚兴起的手把件及挂件,正逐渐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注目。

 

回头再说“石”的路向,既然是石,自然是以石为主,以石为荣,而强调石的珍贵罕见,温润亮丽,也是无可厚非,理所当然,然而这些焦点加上对材质的绝对要求,应该原则上计对印石而言,因为印石一向体积较小,有足够条件及充份理由讲究完美。如果把相同的标准加诸于体积大得多,巧雕类的圆雕摆件,未免缘木求鱼,不合情理。

 

另一方面,要领会“艺”的奥妙,必须了解巧雕艺术的创作过程。体积较大的圆雕摆件类,便于演绎,要达到巧色,巧思,巧工,巧形,巧妙,巧合,合共“六巧”的境界,相对体积小得多的印石来说,无论在风格及创意方面,都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。

 

也就是说,印石的亮点,首先是对“石”的严格要求,然后论到“手艺”,再说到“巧”;而对圆雕摆件的评价,主要讲究“巧”,再到“工”及“石”。印石体质小,“巧”的程度较难发挥,通常只能属于“小巧”;相对来说,体积大得多的圆雕摆件,“大巧”的成功率较高。所谓“大巧”者,也就是笔者所提倡的“六巧之说”,而其最上乘者,必须具备“五不”特点——不可预设,不可强求,不可控制,不可模仿,不可思议。因此笔者的结论是,原则上,除了少数例外,印石只能算经典的工艺品,而巧雕类的精品方称得上艺术。

 

作者:许铁民(香港国际寿山石协会秘书长)


猜你喜欢